紅色河北
您當前的位置 > 首頁> 紅色河北

這里是又一個“冉莊”

發(fā)布日期:2019-11-05 信息來源:河北老促會 信息訪問量:?

——冀南山底村地道戰(zhàn)遺址探秘

  郭云民 

山底地道   群眾智慧

暮春時節(jié),我們從省會驅車來到冀南山底村采風。

山底村位于邯鄲市峰峰礦區(qū)義井鎮(zhèn)西南約十公里處。因該村依山而建,西高東低,一面靠山,三面環(huán)溝,故名山底村。

山底村有抗擊外來侵略者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北宋末年金兵南侵,山底村村民在宗澤的號召下,曾組織百姓一致抗金,并在村中深挖“抗金洞”近百處,為防御金兵入侵和幾百年后抗日地道的拓展打下了基礎。山底村現(xiàn)在保存的地道,全長15公里,大家看后非常震撼。

1937年“七七事變”后,日軍黑山部隊一個旅團侵占峰峰,在山底村東4公里處,挖了一條南北長達40公里的封鎖溝,并在封鎖溝的每個路口都建有炮樓據點。

而在山底村以西4公里處,是磁縣抗日政府所在地賈壁村,再往西就是晉冀魯豫邊區(qū)抗日根據地。山底村處于敵占區(qū)與抗日根據地之間的拉鋸爭奪點上,是抗日前沿的一道屏障。日軍為了鞏固其統(tǒng)治地區(qū),集結兵力多次到山底村等邊沿村莊進行“清鄉(xiāng)”“掃蕩”,每到一村,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,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慘案。

1940年夏,八路軍129師獨立營一連在執(zhí)行任務時進駐山底村,由于漢奸告密,日偽軍一天早晨突然將村子包圍。當時敵我力量懸殊,八路軍戰(zhàn)士又無藏身之處,結果在強行突圍中犧牲了19名戰(zhàn)士。這次血的教訓,逼得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,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,以便更好地保存自己,消滅敵人。

1942年,日寇吞食掃蕩越來越猖獗,山底村黨支部決定動員群眾在“抗金洞”基礎上大規(guī)模深挖地道。經過一年多的奮戰(zhàn),整個村子的地下已經形成了和村外連接的地道網。

地道挖成后,黨支部組織民兵輪流進入地道,熟悉洞形和各個出入口,進行實戰(zhàn)演習。一有敵情,群眾分段負責在洞內點燈,民兵迅速進入戰(zhàn)斗崗位,痛擊入侵之敵。

地下長城 抗敵創(chuàng)舉

1943年,地道挖成不久的一天早晨,日偽軍千余人馬兵分兩路包圍了山底村。民兵們在劉玉寶指揮下迂回作戰(zhàn),時而分散,時而集中,聲東擊西,打得敵人暈頭轉向。最后,敵人用鋼炮炸開一個缺口,沖進村子。民兵們迅速轉入地道,利用觀察孔觀察,只見敵人有的搶糧,有的牽牛牽驢,有的抓雞。就在敵人得意之時,民兵們突然從暗堡、墻壁、樹洞、房上等處的槍眼一齊向敵人開火,瞬間使敵人陷于火海?;艁y中,敵人奪路逃跑,逃至寨門口時,被“氣死鬼大門”牢牢卡住,怎么推也推不開,又遭到一陣暗堡、墻壁里槍孔的射擊。最后,只好從原路退出。剛到村外又受到民兵狙擊,最后只有部分殘兵倉皇逃出。山底地道第一次顯示出威力。

1944917,敵人探知區(qū)抗日政府領導住在山底村,便集結1000多名日偽軍悄悄包圍了村莊。當20多名敵人的手槍隊押著無辜群眾走到寨門口時,埋伏在房頂?shù)拿癖积R向敵人身后投彈,民兵趁混亂打開寨門放群眾進入地道。敵人惱羞成怒,集中火力摧毀一段圍墻。當敵人沖進街中心時,民兵班長劉玉尚首先開了火,接著槍聲大作,一顆顆復仇的子彈從暗堡、樹洞、墻角射出,打得敵人鬼哭狼嚎,抱頭逃出村外。此次戰(zhàn)斗共繳獲百余支槍,2000多發(fā)子彈及其他軍用物資,打死打傷數(shù)十名敵人。

有了地道,人們的膽子壯了,男女老幼都在村里堅持生產和斗爭。自1943年起,民兵還經常主動出擊,夜襲敵人據點,迫使小股敵人龜縮在炮樓、兵營內,不敢肆意出來騷擾。群眾積極配合民兵行動,遞送情報,掩護過路干部,往太行山區(qū)運送食鹽、布匹,開展反奸反霸、減租減息斗爭,變維持村為堡壘村。

1945年正月初五凌晨,日軍調集了大批兵力,分頭將山底、王看、宿鳳、崗頭等村圍了個水泄不通,企圖一舉掃平這些抗日堡壘村。在山底村,300多名日寇凌晨闖入村民故意放開的口子,踏進地雷陣,挨哪兒哪兒響,碰哪兒哪兒炸。黨員和干部通過地道到村各個制高點鼓勵民兵、自衛(wèi)隊員堅持戰(zhàn)斗,群眾也冒著槍林彈雨,給民兵和自衛(wèi)隊員送水送飯,運送子彈、石雷……最后敵人留下100多具尸體,倉皇逃竄。

“從來燕趙多豪杰,驅逐倭兒共一樽?!碑斈曛斓驴偹玖钤谔猩缴弦鞒龅脑娋?,是對燕趙兒女的褒獎,表達了對抗戰(zhàn)勝利的樂觀。

文化遺產   紅色記憶

今天的山底村地道戰(zhàn)遺址已經成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國防教育基地、河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和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。

2007年開始,峰峰礦區(qū)政府對山底地道進行了搶救性開發(fā),并確立了“最大限度地維持地道的原狀,原汁原味地展現(xiàn)抗戰(zhàn)風貌”的開發(fā)原則。由山底村提供土地、房屋、地道等資源,建筑公司出資,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繕、改造。

經考證,山底地道由于地處半山區(qū),這里土質優(yōu)良,不易坍塌,歷經70余年,地道依然保存完好。如今,山底村的地道主巷長1626米,復巷304米,支巷13666米,大洞室、小藏身洞多處,另外還有輻射鄰村等地的地道。地道處于地面下五米至七米之間,長年溫度在二十二攝氏度左右,冬暖夏涼。這里的地道,是我國保存最完整、里程最長、規(guī)模最大、原汁原味的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的地道。
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山底村人民還自制了殺傷敵人的各種石雷和作戰(zhàn)武器,并在村外壘設圍墻、炮樓,在村中構筑高防工事、碉堡、墻壁射擊孔等設施。英勇的山底人民依托地道,運用地道戰(zhàn)、地雷戰(zhàn)的巧妙結合,成功地粉碎了日寇的數(shù)十次襲擊和圍剿,殲滅敵人近千人,演繹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,涌現(xiàn)出了抗戰(zhàn)時期的殺敵英雄劉玉珍等一大批先進人物。

山底抗日地道,在大量消滅敵人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自己,為當時扭轉戰(zhàn)局,擴大敵后根據地發(fā)揮了重大作用。因此,山底這個小村莊被載入抗日戰(zhàn)爭史冊,并曾多次被《新華日報》太行版和《人民日報》宣傳報道。1938年到1945年間,該村先后被太行地區(qū)行署、太行軍區(qū)授予“抗日模范村”“支前模范村”等榮譽稱號。20世紀50年代,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《地道戰(zhàn)》時,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深入山底村實地考察、采訪,電影中的許多故事情節(jié)取材于山底抗戰(zhàn)時期的真人真事,并錄制了很多鏡頭。

新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展廳,陳列收藏了500余件珍貴的革命文物、實物和紅色藏品。尤其是出生于山底村的軍旅作家、總政文化部部長徐懷中將軍個人捐款捐書等,為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添加了新的紅色文化資源和亮點。

當人們進入地道時,猶如到了地下迷宮,深不可測,奧妙無窮;返回地面,高層防御工事建筑、炮樓、大宅門,像在默默訴說著往日的歷史。地上地下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的遺址,無不彰顯了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