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色河北
您當前的位置 > 首頁> 紅色河北

憶往昔 抗日將士乏驢嶺浴血九晝夜 看今朝 吳九院自籌10萬拍攝紀錄片

發(fā)布日期:2016-02-22 信息來源:河北老促會 信息訪問量:?

        劉晨光

編者按:193710月,國民革命軍38軍第17師官兵在師長趙壽山率領(lǐng)下,在井陘縣乏驢嶺村附近的雪花山、雞架巖等地抗擊侵華日寇99夜,陣亡1萬多人。已愈不惑之年的吳九院因感佩這些英雄,從2013年就開始拍攝紀錄片,而今這部名為《乏驢嶺的九天九夜》的抗戰(zhàn)紀錄片已經(jīng)殺青……

雞架巖上祭英魂

43早晨7時,45歲的吳九院帶領(lǐng)他的攝制組,驅(qū)車來到鹿泉,接上紅色收藏家崔巍,然后直奔井陘縣乏驢嶺村,與等在那里的村黨支部書記陳玉良、92歲的陳拉鎖老人會合,他們一起在雞架巖上舉行了紀錄片《乏驢嶺的九天九夜》開機暨殺青儀式。

為拍攝1937年抗擊日寇的那段歷史,他多次爬上雞架巖。雞架巖位于乏驢嶺南側(cè),東西走向。東邊是雪花山,南邊是照天梁山,北面是馬嘴梁。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位于雞架巖南北兩側(cè),北面是正太鐵路(1953年改稱石太鐵路),南側(cè)是一條連接晉冀的驛道。從雞架巖腳下西行10公里,就到了山西娘子關(guān)。

由村民捐款修建的抗日英雄紀念碑位于雞架巖西側(cè),碑前的一堆堆紙灰表明,曾有多人到這里掃過墓。陳玉良說,自從《燕趙晚報》報道萬名抗日英雄戰(zhàn)死在這里的消息后,來雞架巖掃墓的人越來越多。

吳九院把早就準備好的兩個大花籃擺放在英雄紀念碑前,挽聯(lián)上寫著“在抗日戰(zhàn)爭中英勇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!”他和攝制組成員,在碑前燒了紙,并把專門從萬名英雄家鄉(xiāng)陜西帶來的白酒灑在山頭上。

攝制組在這里舉行了“熱烈慶祝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暨大型紀錄片《乏驢嶺的九天九夜》開機儀式”,并拍攝了這部紀錄片的最后一組鏡頭。

吳九院說,其實他們早在2013年就開始籌備為乏驢嶺萬名抗日英雄拍攝紀錄片事宜,并于20141018日正式開機拍攝,如今只是在這里補拍一個開機儀式,而實際上應(yīng)該屬于殺青儀式。

常年跟資料“睡在一起”

為拍好紀錄片他常年跟資料睡在一起

吳九院來自陜西農(nóng)村,在石家莊市當兵13年,轉(zhuǎn)業(yè)后自謀職業(yè),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。

談到自費拍攝紀錄片的初衷,他說這要感謝河北陜西商會會長李德團。201211月,李德團看到燕趙晚報陸續(xù)報道的有關(guān)國民革命軍在乏驢嶺抗擊日寇的事跡,以及乏驢嶺村民捐款為萬名抗日英雄樹碑立傳的報道后,深受感動,建議吳九院自費為這些英雄拍攝紀錄片,他在用車、公關(guān)等方面予以支持。

吳九院仔細閱讀了燕趙晚報的相關(guān)報道,也被乏驢嶺抗日英雄以及村民們的淳樸感情所打動,覺得那些長眠于乏驢嶺的抗日英雄都來自陜西,自己也是陜西人,理應(yīng)為家鄉(xiāng)人做點有意義的事。于是,他決定采納李德團的建議,并于2013年暫停本職工作,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拍攝紀錄片上。

他請來5名年輕人,成立了攝制組,自己幾次到北京、南京、西安等地,搜集、拍攝有關(guān)史料,整理出了幾萬字的資料和照片樣本。由于有些資料都是日文,他還要花錢請人翻譯。

紀錄片的分鏡頭腳本,也是吳九院自己寫的,雖然不是很專業(yè),但通過文字的敘述,從每一個鏡頭里都可以讀到他獨到的思維和智慧。

“我妻子一開始是不太支持的,畢竟做這個事情沒有收入,目前就花了10萬多元,下一步花多少錢還是個未知數(shù)。有一次我?guī)е畠汉推拮觼淼椒H嶺,告訴他們我在做的事情,妻子當時就跟我說,原來你是在做善事啊,我支持!”吳九院說:“自從決心拍片后,因為策劃、導(dǎo)演、解說詞、搜集史料等各種事情都要親自操刀,床上堆滿了各種資料,有時候晚上想到了什么,就得趕緊起來,打開電腦記上。為了不干擾妻子睡覺,我常年跟資料睡在一起?!?/span>

采訪到兩位“幸存老兵”

在紀錄片策劃書里,吳九院最想采訪到的人是:國民革命軍38軍第17師還健在的老兵;乏驢嶺村長壽老人陳拉鎖 —— 1937年他剛剛14歲,記得當年有關(guān)抗戰(zhàn)的一些情況;另一位是鹿泉紅色收藏家崔巍 —— 他的藏品中有很多都是華北地區(qū),尤其是河北一帶的抗戰(zhàn)題材的老照片和書報刊。近幾年,為了考證乏驢嶺的這段抗戰(zhàn)歷史,崔先生數(shù)次前往乏驢嶺,拍攝了大量當年趙壽山部隊抗戰(zhàn)的遺址和遺跡,然后再與他收藏的日文原版報刊資料進行對照和印證。

陳拉鎖老人很容易就找到了,崔巍先生也早已取得聯(lián)系,可崔先生開始并不相信他,懷疑他拍片的動機,所以一直不愿把自己收藏的史料拿出來。但吳九院并不氣餒,常向崔巍匯報拍攝進展情況,崔先生感受到了他的誠意,終于答應(yīng)跟他見面。

然而,更大的難題還在后面。因為陜西相關(guān)部門都難以提供有關(guān)國民革命軍38軍第17師在井陘乏驢嶺的抗戰(zhàn)資料,更沒有那些抗戰(zhàn)官兵的信息,所以想采訪而今仍幸存的老兵,只能靠吳九院自己想辦法了。于是,他委托老鄉(xiāng)、戰(zhàn)友、同學(xué)幫忙打探消息,還向陜西省的抗日老兵協(xié)會求助,先后找到了十幾位曾在趙壽山部隊服役的老兵,可大都沒有參加過乏驢嶺戰(zhàn)斗。

直到201410月,陜西的朋友才給他找到三位參加過乏驢嶺戰(zhàn)斗的幸存老兵。可讓吳九院始料不及的是,其中一位當年的連長還沒來得及接受他采訪,就突然病逝了。

攝制組吸取教訓(xùn),馬不停蹄地趕往另外兩位老人家里,為他們錄音錄像,保存第一手影像資料。

這兩位老兵均已年過九旬,住在陜西偏遠農(nóng)村,身體還算硬朗。吳九院記得,那天他去采訪96歲老兵董先生的時候,老人正坐在自己家大門口曬太陽。

“老大爺,我是河北雪花山來的!”老人一聽雪花山,頓時嚎啕大哭,說自己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。原來,這位老人是國民革命軍38軍第17師補充團2739班戰(zhàn)士。193710月,他奉命在雪花山一帶阻擊入侵的日本鬼子時受傷,與部隊失去聯(lián)系,靠吃野果、討飯回到家鄉(xiāng)。他說,日本兵的槍支射程很遠,而且還非常精準,趴在掩體里的中國抗日將士,只要一抬頭就會被打死,場面非常慘烈。

采訪到這樣的珍貴資料,吳九院心里更有了底氣。如今這部紀錄片已進入后期制作階段,有望近期在既定電視臺播放。

找到十多幅“當年圖片”

鹿泉區(qū)的崔巍先生說,當年中日軍隊之所以不惜代價反復(fù)爭奪乏驢嶺村關(guān)口,是由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的。乏驢嶺位于河北和山西之間的交通要道,攻占了乏驢嶺這個地方,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士兵和物資從河北運到山西,便于之后的太原會戰(zhàn)。

他從近年來收藏的日本報紙和畫刊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很多乏驢嶺戰(zhàn)斗中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資料。比如19371019日,一位隨軍記者從井陘發(fā)回的報道中稱:“從我們背后同時射出的炮彈,穿梭于山谷間,在中國軍隊陣地時不時地冒出白煙……在數(shù)日的攻擊下,日本軍隊占領(lǐng)了井陘西南方4個山頭……”

一張題為《娘子關(guān)進攻中冶河大斷崖下行進中的皇軍》的照片,經(jīng)當?shù)卮迕褡屑毐嬲J和攝制組的實地考察,證實照片的拍攝所在地就在乏驢嶺村西南的秦皇古道 —— 桃花棧古驛路。還有一張照片,刊登在19371031日出版的《大阪每日新聞》第五版。照片顯示,在雞架巖、照天梁兩座山之間的山谷里,黑壓壓地聚集了很多攻占乏驢嶺后的日本鬼子。

陳拉鎖老人手指著照片說:“這里就是咱們腳底下雞架巖山坡上的梯田,對面是照天梁,最遠的那個地方是雪花山。侵華日軍小林部隊就是從山下的這條道路攻占乏驢嶺的。中國軍隊1萬多名官兵都戰(zhàn)死在這座山上!”